小文书彰显大公正
发布时间:[2013-06-03]
责任编辑:大埔县人民法院
浏览次数:1338
【法官手记】
●黄义涛 林翠娟
前段时间,在全省法院“两评查”活动中,大埔县法院一篇民事判决书被评为“全省法院优秀裁判文书”。这个成绩的取得得益于该院院长叶仁基近年来规范裁判文书制作的一系列做法。
今年是叶仁基到大埔法院任院长的第五个年头,与一宗案件原告的简单对话让他记忆犹新。那是他到大埔法院的第一年的院长接访日,他与当事人进行了面对面的接触 。“对判决不服吗?”“没有,判决公正,我还胜诉了呢!”“那法官接受吃请收礼了?”“也没有,连支烟他也没抽过我的。”“那你到底要反映什么问题?”这原告叹口气说:“我就感觉法官对我的案子不认真,不尊重我,判决书上把我的出生日期都写错了。”神圣的裁判文书上也有错字,叶仁基认为这既是不尊重当事人,也是对自己办理的案件不负责任的表现。不仅伤害了当事人的感情,还降低了当事人对法官、法院的信任度。
不久,叶仁基决定下大工夫去规范裁判文书的制作,通过裁判文书质量评查三步走的办法,从开始制作到公开发布都严格审核、把关,定期或不定期地抽查或检查,及时查漏补缺,保证质量。
第一步,树立严格的“产品质量”意识。把每一起案件当作一个产品来对待,讲究产品的生产流程,强化审判工作的过程化控制,已经成为从院长到干警的基本共识。实行层层审核、把关制度,文书由承办法官自行撰写,由跟案书记员对文字、标点符号等进行事无巨细地校对,再由庭长对法律适用、说理逻辑、实体处理等方面进行全面审查,最后由分管院领导进行审核签发。
第二步,分三个层级过滤文书瑕疵。首先,庭室内每月自行互查,及时纠正问题;其次,由案件质量检查组每季度进行检查,形成书面报告,将优秀文书与瑕疵文书进行公开展示,供全院干警学习借鉴;最后,由院领导不定期抽查文书。每周一上午,案件评查小组成员都要在院务会上汇报评查结果,对判决书里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概括,提出了一些整改措施。如今,这一制度他们雷打不动地坚持了四年。仅2012年,该院各庭室自查文书300多份,检查组检查180份,院领导随机抽查32份,出台整改意见12条。
第三步,将评查结果与部门、个人评先评优及年终绩效考核相挂钩。对存在严重问题或犯低级错误的相关人员,按照问责制度予以问责通报,对优秀裁判文书由纪检组在年终对评查情况进行核实、反馈后,向全院公开表扬并予以奖励。“先当靶子,后当标兵”在叶仁基的眼里倒逼机制是促进案件质量的有效良方。
此外,大埔法院还以司法公开为契机,将裁判文书上网公开。属涉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未成年人等特殊情况不予上网的,应当填写《裁判文书不予上网公开审批表》,报庭长审核,经审管办审查后由分管审管办院领导审批决定。经过不断完善,裁判文书上网工作已经步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